《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期特邀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泽平教授解读索乐匹尼布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领域的ESLIM-01研究(NCT05029635)内容,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欧洲血液协会(EHA)年会作为血液领域的国际会议,汇聚了全球众多专家学者,旨在共同分享并深入探讨血液领域的创新理念及科学与临床研究进展,推动血液领域的持续发展。在本届大会上,脾酪氨酸激酶(SYK)抑制剂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关注。索乐匹尼布(HMPL-523)作为中国首款(*截至发稿日)申报上市的国产SYK抑制剂,在本届EHA会议中公布了多项研究的结果。《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期特邀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泽平教授解读索乐匹尼布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领域的ESLIM-01研究(NCT05029635)内容,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辨析ITP治疗药物机制差异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请问与TPO/TPO-RA等现有的治疗手段相比,ESLIM-01研究中的SYK抑制剂索乐匹尼布在作用机制上有哪些差异?
周泽平教授:索乐匹尼布作为一种选择性的口服SYK抑制剂,通过抑制SYK活性,干扰B细胞受体与Fc受体的信号传导,进而减弱免疫反应。特别是针对B细胞和巨噬细胞1、2,索乐匹尼布展现出了双重作用机制。
SYK抑制剂与血小板生成素/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TPO-RA)机制有所区别,TPO/TPO-RA主要模拟或强化TPO的作用,以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具体来说,TPO通过与TPO受体(c-MPL)结合,促进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分化和成熟,进而增强血小板的生成;而TPO-RA则通过激活c-MPL,直接刺激骨髓内巨核细胞,从而产生更多的血小板3、4。由于TPO/TPO-RA的上述机制,使得它们能快速增加血小板的生成,应用后血小板计数会迅速上升,可能导致PLT曲线的较大波动。SYK抑制剂并不直接刺激血小板的生成。它通过抑制免疫系统中B细胞和Fc受体的信号传导,减少了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从而逐步提升血小板计数,因此索乐匹尼布治疗的PLT曲线表现相对平稳5。
利妥昔单抗等抗CD20抗体则主要通过与B细胞表面的CD20分子结合,介导B细胞的凋亡和清除。鉴于B细胞是产生抗体的主要细胞类型,因此减少B细胞数量能降低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减少血小板破坏。而SYK抑制剂则直接作用于免疫信号通路,特异性较高,对B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作用,减少血小板损失,提高血小板计数。与广泛的免疫抑制相比,SYK抑制剂对免疫系统的整体抑制作用较小。
此外,在ITP治疗中,SYK抑制剂与抗CD20单抗的起效速度有所不同。SYK抑制剂基于其直接抑制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化,研究中展现出或可快速减少血小板破坏的作用。抗CD20抗体治疗ITP的反应时间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在4周内可见血小板计数增加,而一些患者可能需要3个月的治疗达到正常值6。ESLIM-01研究显示,索乐匹尼布能在1周左右(8天)使血小板计数达到或超过50×109/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