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峰会(ESMO ASIA)于新加坡圆满落幕,乳腺癌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成为大会焦点。其中,两篇由中国专家主导的LBA研究被纳入Proffered Paper Session,引发广泛关注。肿瘤瞭望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分享对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新辅助治疗和乳腺癌热点研究的见解,为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重点关注KEYNOTE-522研究韩国亚组分析、3期EVER-132-002试验和3期CAPItello-291试验中国队列等数据,并展开深入探讨。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近日,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峰会(ESMO ASIA)于新加坡圆满落幕,乳腺癌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成为大会焦点。其中,两篇由中国专家主导的LBA研究被纳入Proffered Paper Session,引发广泛关注。肿瘤瞭望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分享对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新辅助治疗和乳腺癌热点研究的见解,为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重点关注KEYNOTE-522研究韩国亚组分析、3期EVER-132-002试验和3期CAPItello-291试验中国队列等数据,并展开深入探讨。
01
肿瘤瞭望:对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您有怎样的看法?
胡夕春教授:乳腺癌通常比其他实体瘤如肝癌、肺癌和胃癌的预后要好,但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其中预后最差的一种。早期TNBC的围术期治疗往往以化疗为主,疗效与安全性不够理想。全球多中心的3期KEYNOTE-522研究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K药)联合化疗在早期TNBC的新辅助治疗中显著提高了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64.8%)。不论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或不同分期的早期TNBC,都能从帕博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中获益。与对照组相比,帕博利珠单抗组显示出无事件生存期(EFS)有显著改善,而且使用帕博利珠单抗的新辅助/辅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早期TNBC复发的风险。在今年ESMO大会上公布的最新EFS结果中,帕博利珠单抗组在5年后的EFS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无论患者是否达到pCR,表明新辅助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后再辅助帕博利珠单抗能继续改善患者的EFS。
KEYNOTE-522研究在蒽环、紫杉、卡铂的基础上加用帕博利珠单抗,为免疫治疗带来了里程碑式的突破,显著改善了患者的EFS、提高了pCR,pCR率的增高又进一步可以转化成生存优势。因此,国内外指南一致认为该研究是TNBC(新)辅助治疗的革命性进展,并将该方案作为TNBC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针对TNBC患者,后续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是否达到pCR来确定。在足够疗程的前提下,如果在新辅助化疗后未达到完全缓解(non-pCR),可以考虑给予术后6-8周期的卡培他滨治疗。对于BRCA突变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也可以考虑使用奥拉帕利作为辅助治疗的选择。对于那些仅在新辅助治疗中使用PD-1抑制剂的患者,可以考虑在辅助治疗中继续使用PD-1抑制剂,无论是否达到pCR,治疗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满1年,但需要严格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02
肿瘤瞭望:大会期间,来自韩国蔚山大学医学院的Jin-Hee Ahn教授报告了KEYNOTE-522研究中韩国亚组的分析数据,这一数据对亚洲TNBC患者有哪些影响?
胡夕春教授:如前所述,在全球3期随机双盲KEYNOTE-522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与化疗联合使用在早期TNBC的新辅助治疗中显示出显著优势,可大幅提高pCR和EFS。然而,这种方案在亚洲人群中的效果尚不明确。因此,近期在ESMO Asia大会上公布的韩国亚组分析,旨在评估KEYNOTE-522方案在东亚/东南亚(亚洲)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纳入未经治疗、非转移、经中心证实的TNBC患者,共计86例,分为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帕博利珠单抗组(n=56)和安慰剂-化疗/安慰剂组(n=30)。研究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组的pCR率为68%,安慰剂组为47%。帕博利珠单抗组的3年EFS率和OS率分别为93%和98%,而安慰剂组分别为70%和68%。此外,帕博利珠单抗组有7%的患者出现EFS事件,而安慰剂组为33%。两组中,分别有82%和87%的患者经历了≥3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但未报告5级TRAEs。
该研究证明,对于初治、早期、非转移性TNBC的韩国患者,使用新辅助帕博利珠单抗+化疗/辅助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可以带来疗效的改善,并且其安全性是可管理的。此结果与全球研究结果一致,支持将此疗法作为亚洲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的化疗相比,手术前后加入免疫治疗可以降低81%的疾病复发风险,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进步。
该研究对于亚太地区患者特别是中国患者的意义如下:
首先,尽管样本量较小且为探索性研究,但亚太地区TNBC患者仍可能从中受益。不过,对于亚洲人群数据是否较其他人群疗效会更好,应避免过度解读。
其次,该研究挑战了传统的乳腺癌治疗理念,尤其是对于TNBC患者,并未这部分患者带来更大获益。过去,许多患者可能担忧肿瘤转移,因此倾向于先进行手术。然而,现在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不是所有的TNBC都需要先手术。对于肿块大于2公分或淋巴结阳性的TNBC患者,推荐进行新辅助治疗,即化疗联合PD-1单抗的标准治疗手段。
03
肿瘤瞭望:本次ESMO Asia大会中乳腺癌领域有哪些研究亮点?
胡夕春教授:ESMO Asia大会因其对亚洲患者和地区性问题的关注而独具特色。会议中,乳腺癌领域的两个重要LBA研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是关于Trop-2 ADC药物戈沙妥珠单抗(SG)的3期EVER-132-002研究。该研究针对HR+/HER2-的转移性乳腺癌(mBC)亚洲患者,并与医生选择的治疗(TPC)进行了对比。基于全球3期TROPiCS-02研究的结果,SG已在美国和欧洲被批准用于HR+/HER2-mBC患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报告的这项开放标签、随机、多中心3期EVER-132-002试验,特别评估了SG在内分泌抵抗和既往接受过化疗的亚洲HR+/HER2-mBC患者中的效果。研究纳入了来自中国大陆、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接受过2-4线系统化疗的成年HR+/HER2-mBC患者。患者被1:1随机分配到SG或TPC组,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而次要终点则包括总生存期(OS)、客观有效率(ORR)、每BICR的临床获益率(CBR)和安全性。在13.4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SG显示出比TPC更具统计学意义的PFS改善,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33%,并且总生存期也有明显的获益,死亡风险降低了36%。在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是血容量不足,整体安全性与之前的全球研究保持一致。EVER-132-002证实了SG在亚洲患者中的疗效。SG的安全性总体上与之前的全球研究一致。这项关键研究的结果支持SG作为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内分泌抵抗、接受过化疗的HR+/HER2-mBC患者的新治疗选择。
第二是Capivasertib(C)+fulvestrant(F)治疗芳香化酶抑制剂(AI)耐药的HR+/HER2-晚期乳腺癌(ABC)患者:3期CAPItello-291试验中国队列数据。此次ESMO Asia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队列共有134例中国患者入组(Capivasertib+氟维司群组71例,对照组63例),其中24例来自于全球研究,另外110例来自于延申研究,34.3%伴有AKT通路改变。中国队列患者整体基线特征与全球队列大致相当,并且HR+乳腺癌患者既往治疗情况与实际临床相符,具有良好的代表性。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否伴有AKT通路改变,中国队列的PFS获益与全球队列一致。具体而言,整体人群中位PFS在Capivasertib+氟维司群组为6.9个月,对照组为2.8个月。对于伴有AKT通路改变的患者,两组的PFS分别为5.7个月和1.9个月;而在不伴有AKT通路改变的患者中,Capivasertib+氟维司群组的PFS获益更为显著,达到9.2个月,对照组仅为3.6个月。从安全性数据来看,中国队列与全球队列相当,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腹泻和高血糖,但药物不良事件导致停药和减量者相对较少。综合来看,中国队列与全球队列的整体人群和伴有AKT通路改变患者的PFS获益和安全性保持一致,同时中国队列中NGS证实为AKT通路无改变的PFS获益趋势更加明显;安全性方面,因治疗相关严重AE和AE导致停药的患者比例与全球队列无差别或略低,尽管I级高血糖和腹泻等事件数较多,但相对于这条通路的其他抑制剂,不良反应显著较轻,整体安全可管理。总体而言,这一治疗组合在中国的乳腺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如果将来通过前瞻性3期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这种药物组合有望为更多中国和亚太地区乳腺癌患者带来获益,而无需进行通路检测。这项研究填补了中国人群数据空白,全面革新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突破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一线CDK4/6抑制剂经治进展后的困境。
.png)
胡夕春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首席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
ESMO乳腺癌Faculty Member
国际ABC 5-7 panelist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肿瘤内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荣誉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分子靶向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上海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评中心审评专家
发表论著300多篇,包括Lancet Oncol和JCO杂志等
主编《肿瘤内科方案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对策》和《肿瘤科常见诊疗问题问答-胡夕春医生查房实录》等
主持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
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